【高谈阔论】

高谈阔论:文学并没有式微  第1张

  原标题:文学并没有式微

  冷荞麦

  新近有朋友问某部小说怎么样。

  孤陋寡闻,且多年来都不怎么翻阅小说的我自然答不上来:别说没有读过,连这部小说的名字都不知道。

  “文学真是式微了。”朋友说。

  他大概是抬举我,觉得那么厉害的文学作品我都居然一无所知,可见文学作品的影响力没法再提了。探讨之下,才知道友人所言之书,是上个年度罕有的、销量过百万册的书。

  不过,作为同年代的人,我明白朋友心中“式微”的感叹,锚定在怎么样的基础上。那就是,他可能还停留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风景里。那个年代,别说百万册的销量,一部小说单行本,就算只有二三十万的买主,那也一定会成为天下皆知的爆款——文学的影响力正如日中天。回忆一下那个年代年轻人恋爱交谈中盛行的名言之一:“爱好文学”,便可知文学的位置。

  内中的原因,一方面是懵懂的人性初露尖尖角,另一方面是“新”文学跳出了程式化的叙事。故事情节、男女之情,等等,都是新一代读者第一次亲密接触。故而,那些文字、叙事,广泛传播。此外,还有一个重要的原因,是那个年代的年轻人,在现实中,娱乐生活方式单一,完全没有现如今的“多样性”。

  就以书籍来说吧,人们既缺乏基本的书籍,对书籍的内容、学科也很不了解。比如,某年发行黑格尔的《美学》,王府井新华书店就有乌泱泱的年轻人排队购买,但大多数人拿到书急切地翻看之后,都很失望:这都写的什么啊!话音还未走远,边上就有人附和:就是!

  那个文学影响巨大的年代,实质上是精神贫乏生活中的一种表现。人们要么装,要么真就想做一个文化人,对绝大多数人而言,基本的路径就是看小说。怎么说呢,就像当初电子游戏,所有的人都在玩儿“魂斗罗”和“超级玛丽”,无他,您没得选嘛。

  因之,所谓“文学巨大的影响力”某种程度上是缺少其他娱乐媒介的必然结果,是特定环境下不太真实的图像。

  换一个角度,上了年纪的人不妨扪心自问一下,那些您阅读过,并且可以如数家珍的小说,改变您了吗?坦率地说,我认为大多数人并没有本质上的改变。实际上,进入二十一世纪,人们的业余生活有了更多的选择,就算是读书,撇开抽象的哲学、理论书籍,历史、艺术,以及经济、励志和泛文化的书籍,都可以是阅读之选,那么,为什么非要走文学的“独木桥”呢?

  再有,如果文学,也就是小说,或者还有诗歌、随笔,倘若没有深刻的思想蕴含其中,怎么能够收获曾经在直观感觉上醍醐灌顶的影响力?金庸武侠和如今网络文学阅读的芸芸众生,真正被它们改变了吗?婉转点说,应该很难下结论吧。

  当我们去阅读,去思考经典作品的时候,我相信,真正的阅读者依旧可以在内心深处革自己的命,文学并没有式微。尤其是,在大变革的时代潮流中,在多元化的社会里,那些生活审视,那些人性思考的文学叙事,不可能式微。但是,文学的影响力并没有曾经在意念中建构的那么巨大,无论是作者还是读者,显然应该和旧时文学振聋发聩的日子道别了。